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雕版印刷—金陵刻经处(刻经悟出平常心)

2017-01-03 清之 水印艺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59jzul7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刻经悟出平常心

文:邓清之(金陵刻经处雕版非遗传人)


我非常喜欢《菜根谭》中的一首诗:“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使淡长。”这正契合了我在雕刻经板时的心情和状态。无论雕刻经板还是创作版画似乎都象是一种修练,怀有一颗平和的心,才能渐入佳境。


雕版印刷术已经有1千多年的历史了,起源于隋唐,宋代逐渐发展成熟,最早的雕版是公元868年雕刻《金刚经》。近代佛教文化复兴奠基人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传承了我国古代的佛经、佛像木板雕刻印刷的一整套技艺。我有幸进入金陵刻经处学习掌握了这项传统技艺。经过千年的时光,不管雕版印刷术的称谓如何变换,本质和一千三百年前并没有差别,这项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历经沧桑,仍然散发着自己的光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中最具影响力的楷模。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对于雕版印刷术的程序很少叙述,有关雕版印刷所用的材料、工具以及方法,也只能从一些词语中来考查和臆断。比如“付诸枣梨”、“付梓”、“锓枣”等等。雕版这道工艺,顾名思义,就是用锋利的刻刀把版面空白的部分向下刻出一定的深度并剔除。使板上有墨迹的字或线条向上凸起,便于印刷,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阳文”。 有一句成语叫 “付诸枣梨”,而事实上这个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枣木的木质较粗较硬,下刀生涩,雕版一般都不用枣木。 我们现在雕版用的都是棠梨木,是一种野生的梨木,梨木雕版的印刷寿命一般是印刷1万次左右。


在现寸的雕版中字体大多为“宋体”。这个字体的特点是横细竖粗,字的横线端点也较粗。这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是几百年来刻工智慧的结晶。该字体虽产生于宋代,却并不成熟,一直到了明代,这种占据版面较小的宋体才逐渐流行。


雕版的工具亦有20—30种,各有不同的功用,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拳刀”, 拳刀又称曲刀、雀刀、挑刀,是刊刻雕版最主要的工具。拳刀是因其握法而得名,曲刀、雀刀、挑刀等则是因其外形而得名。拳刀的技法很难掌握,古时学习刻版,一般需拜师三年.一个刻工从十六,七岁开始学习,刚学会时技艺不精,二十岁至四十岁是刻工的黄金时期,过了四十岁,眼力衰退, 技艺也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这些年的工作与实践中,我渐渐发现,一块刚雕好的书版拿去印刷,印出的线条笔画突出,棱角分明,却不是最好看的。只有印到成百上千次之后,墨汁吃透了木板,笔画变得圆润起来,此时印出的作品才是最美的。这或许是木板褪去了“火气”的结果。这和人生非常相似,年轻时血气方刚青涩懵懂,随着阅历的增长,世事的磨练,才能逐渐散发出自身绚丽的光彩。



◎    ◎    ◎



雕版


雕刻所用的工具大约有二十多种,这些是平时常用的刀具。最主要的刀具是拳刀,也叫单刀,刀柄一般用红木或黄梨木,根据个人手型制成,不易变形,中间的刀条可以磨成直刀或月牙刀。圆凿:用于雕刻书籍中的句读。弯凿:用于刻板中间空白的地方,用来铲底。


描稿。


用浆糊薄而均匀地涂在版子上。


附上所需雕刻的宣纸纸样。


搓去上面的一层宣纸。


用平口刀划出书页的外框和栏口。


刻字有两道工序,先发刀,雕刻汉字左边的木质,再挑刀,刻掉汉字右边的木质。


字雕刻完成后,用弯凿将木版上空白的部分铲除。



雕刻佛像版时一般用月牙刀,要求细心,和书版相比线条要求更高。



◎    ◎    ◎



印刷

印刷时先要将墨汁均匀地刷在經版上,注意四边都要走到,墨不能太浓或太淡。


将宣纸平铺在刷过墨的板子上,注意纸张的上下尺寸。


用擦子擦印,使墨汁均匀地转印到纸上,擦印时注意书版的四角用力均匀。


轻而快地揭开宣纸,一张印好的经书完成。



◎    ◎    ◎



装订

抽页:将印好的经书一页一页地按照页码抽出。


折页:将经书按照栏口的黑线折叠整齐。


将叠好的书用木板压平。


齐栏:将书按照地头的栏口一页页地手工排列整齐。


打眼:用铁钉打眼后穿进自制的纸捻。



贴面:将书的封面封底贴在穿过纸捻的书上。


订书:用丝线手工订书(这是传统古籍装订中的四眼装订)。



贴签条:签条上有书名,册数,卷数。



装函套:大部头的经书按册数用书函装入,方便保存,收藏。


成书。


书库中按传统工艺完成的各类佛经典籍的线装书。



◎    ◎    ◎





金陵刻经处在南京闹市区淮海路与延龄巷交界处,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陵刻经处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以印经、讲学为事业,一个多世纪以来,风雨飘摇,几度兴衰而慧灯不熄。 50年代一度重振,并将四川、北京、天津、常州、苏州等地经版十余万片汇集于此。80年代初,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努力再度复兴。 金陵刻经处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木刻水印、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是世界范围内的汉文木刻版佛经的出版中心,也是收藏木刻佛教经像版的文物中心。现拥有各类经版130000余片,佛像版18种,并珍藏有杨仁山居士从日本寻回的各种经典,是佛教文化一大宝库。


1908年,杨仁山居士在金陵刻经处创办祇洹精舍,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学校之一。苏曼殊曾在此处任英文、梵文老师,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来此参学。现在的匾额由现代著名的佛学大师吕澂书写,他也曾是金陵刻经处研究部的学生。


深柳堂在金陵刻经处的最西隅,为杨仁山居士当年的居室和书房。此处是杨居士校勘经书、著述讲学的地方。1881年,杨居士出访英国,遇见了日本真宗学者南条文雄,归国后,杨居士时常托南条文雄在日本购书,当年购得的经书,至今尚有190种,860册完好保存在深柳堂内。这里还陈列了居士生前使用过的《弘教藏》、《嘉兴藏》、《频伽藏》等藏经。



1911年8月,杨仁山居士病逝,临终遗嘱:經版所在,即吾之遗体所在。 居士弟子将其安葬在金陵刻经处内。1918年,杨居士墓塔建成,此塔是藏密式建筑,是南京八塔之一。塔中间刻一个大梵文吉祥花字,由梵文:唵、诃、义、摩、罗、娑、啰、耶八个字构成,表示命、心、资具、业、受生、解、愿、神力、法、智十种自在具足。



经版楼内存放杨仁山居士生前倡印雕刻的經版和建国后全国各地刻经处汇集的經版13万片,还有18幅清末明初雕刻的佛像版,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大慈悲观音像:此图为康熙丙子(1696)周珣绘,1878年雕刻,为刻经处藏版中尺寸最大的一幅,具有代表性。图中的观音衣带飘扬,发丝飞舞,体现了清末民初刻工画工的高超技艺。


西方接引图:图中描绘西方三圣慈悲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画面。正中为阿弥陀佛,两侧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十八臂观音像:为扬州八怪之一华喦敬绘,1878年刻板。图中观音三目十八臂,观音双手捧钵,宝钵上方刻有一尊释迦牟尼佛,线条细腻清晰。



灵山法会图:此图表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宣说《法华经》时,的情景。图中有人物九十七人,整个画面密不透风,构图精密,形象生动。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此图为1873年绘制,图中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图分为两个部分:图上方的文字隶书由曾纪泽书写,中间的图画呈圆形。






◎    ◎    ◎




爱德华 · 蒙克( 版画

乔治·莫兰迪(铜版画)

伊夫·克莱因(珍贵照片)

浮世绘 (12个画家的600个画作)

Tor-Arne Moen木版画创作过程

保罗 · 高更(纸本和版画)

彼得 · 多伊格 (架上/纸本/版画)

梵高(1000多件纸本年表)

十竹斋书画谱(356幅图文明崇祯版

奇奇·史密斯(她有一双充满魔力的手)

葛饰北斋(浮世绘160幅)

《芥子园画传》

戈雅 (铜版组画)

浮世绘版画制作全过程(视频)

手绘本(造像量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